简体中文 | 英文 |
访问量:157031991
首页 > 教学成果 > 成果详细 构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
2011/11/16 构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 (点击:7601 ) 收缩

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性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不仅注重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建设,而且扎实推进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积极进行体育活动经费投入,对本成果所涉及到的课外体育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制度建设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推动,并为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进行了有效投入。为本成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成果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从研究探索制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规律入手,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三位一体”体育教学新理念;通过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理念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体制和课外体育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制定了提高组织控制力、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材建设、突出监督考评、完善教学条件、提升健身服务功能等系统性、针对性明显的方法措施。

一、树立“三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新理念

这种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新理念体现在:

1.发挥体育课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相关体育知识。

2.搭建课外体育教学平台,使学生把体育课堂上获得的系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运用到课外锻炼中,进而转化为与健康和运动有关的体适能。

3.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的影响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二、构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运作机制

构建运作机制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中心、构建二个体系、实现三种功能”。

1.突出一个中心,即学校体育教学运作机制要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中心

建立机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新机制的构建就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这一主题,研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存在的内部规律,从体育教学管理结构上寻找新的途径、从管理职责上予以划分、从运作方式上完善制度。

2.构建二个体系,即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和课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1)完善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对体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评价体系等不断优化的同时,必须建立起体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建立课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课外体育教学不仅要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而且还要建立一套适应课外体育教学规律特点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①在充分认识体育学院在学校没有明确“行政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向着创造形成“行政管理职能”的方式转变,即把属于体育学院可控的学校体育经费等资源,由原来的“体育学院支配”转变为“大家共同支配”。②设置“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指导团队”,对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和各学院从事专业技术指导,并强化职责要求,为体育指导教师计算教学工作量。③在不同校区常设“跆拳道辅导站”、“健美操辅导站”等,以方便学生就近参加体育锻炼。④发挥学生体育协会功能,构建起校内“体育俱乐部”新模式。

3.实现三种功能,即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术技能传授功能、课外体育教学指导的技术技能和体质健康促进功能以及课余训练竞赛的技战术提高功能。

三、制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系列配套措施

1.强化制度管理,使课内外教学体系呈现 “一盘棋”,具备约束力

1)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协调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使体育选修课成为三、四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固定内容,解决了用制度保证学生享有体育教育权利的关键问题。

2)严格对学生实施体育“一育”的督促与考评,制定了《山东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细则》,并将其测试结果与学生毕业、奖学金评定等内容挂钩。

3)制定了《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学生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山东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考评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山东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网站”。

2.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从研究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探寻了体育课程教学规律,实施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打破班级壁垒,实现学生网上自主选择学习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2)建立课程内容淘汰机制。通过增设与淘汰课程内容,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督促教师教学起到了良好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围绕本领域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9篇,出版专著1部。

4)强化教材建设,实现教材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同步发展。从教育的视角入手,以突出知识性、可读性、针对性为目的,抓住“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和“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之契机,主编出版了《篮球》、《体育舞蹈》等17部系列教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使用。其中《武术与搏击》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5)改革体育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

6)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课程。通过对“运动与健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识知识”等课程进行“精品打造”,建立了网上视频课程。

3.探索课外体育教学规律,实施针对性创新举措

1)发挥学生体育协会的桥梁作用。为了实现学生课外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要求,体育学院通过与团委协商,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运作平台。

2)发挥学院、系、班级的组织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院级运动会比赛图片

3)强化运动队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学校、学院运动队品牌与特色。

4)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突破口,开发了与之相配套的测试系统。经过省级课题立项研究和软件开发,实现了学生利用校园一卡通进行网上预约、单位时间测试数量增加、测量数据精确、成绩自动生成、网上成绩查询、系统对接上报等功能。

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挥体育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了“打造一个品牌、突出二个亮点、培植三条路线、布设全部校园”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总体思路。①打造一个品牌。即以一年一度的“山东大学体育文化节”为龙头,开展持续2个月的系列活动中使学生体验体育的价值与魅力。②突出二个亮点。即以学校组织的“秋季运动会”和学院组织的“春季运动会”为契机,展示学校、学院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③培植三条路线。即让“校园体育百家讲坛”、“体育知识竞赛”和“校园体育网络”成为学生关注体育、参与体育、探讨体育、投入体育的信息窗口和智慧平台。④布设全部校园。即将体育知识、健身方法、体育口号等内容以宣传图板的形式,悬挂在校园指定区域,烘托出强烈的体育人文气息。

6)强化体育师资队伍管理。结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意见,立足体育专业学科特点制定了《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意见》、《体育学院教师职称晋升综合测评方法》等系列管理规定,激发了责任心、使命感。体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4年中有1名成为“国家教学名师”、1名成为“省级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名师——张瑞林教授

7)强化体育设施和健身指导队伍建设,提升健身服务功能。在学生宿舍区建设了近100条“健身路径”并为学生宿舍配备了活动器材,同时建立了一支“健身指导员”队伍,实施定点、定时值班辅导,为学生科学健身提供现场咨询和指导。

学生使用健身路径健身图片

四、成果主要完成人

该成果负责人、第一完成人:张瑞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学院院长

作为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成员,亲自起草和参与了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具有准确把握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的能力。决定了该成果目的性强、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方法科学、理论水平高、使用效果显著等特点。

为了从学校层面上建立起体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积极策划、协调、撰写相关文件草案。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人员组织,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度和安排。组织项目研究过程的实施,撰写该项目研究报告等。

近几年曾获荣誉:1.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2007年主持的课程“体育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2006年主持的课题“对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专业建设的研究”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4.2005年主编的《体育管理学》教材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2009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首位)

6.2009年获“第五届国家教学名师”称号

第二完成人:黄晓明副教授

主持制定学校课余训练竞赛有关文件,并负责实施;承担该项目系列教材《健身健美》主编和《足球运动》副主编任务;承担本成果相关教学任务并负责撰写本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参与项目的每次论证和研讨,同时负责课余训练竞赛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三完成人:邵桂华副教授

负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工作和学校“阳光体育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承担该项目系列教材《武术》的主编任务;负责撰写本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参与项目的每次论证和研讨,同时负责课外体育教学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副主编教材《体育管理学》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四位);2009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位)

第四完成人:单大卯副教授

负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负责通选课《运动与健康》的主讲任务;承担该成果系列教材《保健与康复》的副主编任务;负责撰写本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参与项目的每次论证和研讨,同时负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009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四位)

第五完成人:闻兰教授

主持制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文件,并负责实施;承担本成果相关教学任务以及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工作;承担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并撰写发表有关论文;承担该成果系列教材《户外运动》的主编任务;参与项目的每次论证和研讨,同时负责体育课程教学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作为负责人完成的课题《普通高校“保健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位);

第六完成人:王飞、讲师

承担该成果系列教材《武术》主编和《散打》、《女子防身术》、《武术与搏击》、《体育保健与康复》副主编任务;负责本成果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承担本成果相关教学任务;参与项目的每次论证和研讨并协助负责人撰写研究报告。

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位);2008年副主编《武术与搏击》获得国家级精品教材。

五、成果的推广及应用效果

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好转,其中,2005年——2008年全校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分别为18.3%20.5%22.1%24.9%,达标率分别为96.2%98.7%98.6%99.1%,学生的测试指标成绩也均有明显提高。

2)最近4年中,达到或超过学校规定的“参加课外体育教学活动次数”的学生数分别占到89%96%95%97%

3)作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立项出版的17部系列教材,在全国高校普遍使用,其中《武术与搏击》被评为2008年“国家级精品教材”。

4)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本课题组研究制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已于2006年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发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围绕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规律、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与联系、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等本课题研究领域,课题组发表学术论文29篇,对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62006年山东大学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7)山东大学制定和实施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所产生的效果和经验,分别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推进大会”上作为全国大中小学唯一代表进行经验介绍,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上进行了7期主报告,先后接待了近30所高校的实地学习考察;围绕该课题所制定的山东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文件,被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财政学院等几百所高校借鉴和采用;《中国体育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给予关注和多次报道。

相关评论 (0) 评论
山东大学版权所有 | 本科生院 | 卓越QQ:1069908540 | 卓越电话:800-820-3579(固定电话) 400-820-3579(手机) | 投诉电话:18616028315 | 卓越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