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英文 |
访问量:157033610
首页 > 教学成果 > 成果详细 《依托“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构建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大学公共课程体系》
2011/11/16 《依托“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构建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大学公共课程体系》 (点击:16154 ) 收缩

山东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文化品位卓雅、精神境界高尚的一流本科生,是山东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目标。本项目是山东大学2001年正式发文立项,以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全校本科学生中全面实施的一项重大而又成熟的大学文化素质类教学成果。

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学史为教学切入点,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是本项目的中心内容。

围绕着上述中心内容,我们依托山东大学中文、历史两大一级学科的学术优势,以两门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为主干,辅以“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具有学术深度及选择空间”的读本式的教材,从而在“学术研究”、“知识学习”、“人文教化”、“政治教育”的自然交叉中,构建起一个主线明晰而又内蕴丰厚的新的课程教育体系。

本项目的主体课程之一——《中华民族精神概论》是一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阐述民族精神”的课程。《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性的或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素质课程,也不是一门单纯的政治理论课,而是一门融专业知识、学术人文、政治理论、道德人格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上,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在授课理论上,凸显学术理性。即在强调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时,努力将这种“弘扬”变成一种科学的人文素养,养成一种学理上的自觉认同。从而使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所区别,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大学教育中知识和价值、学问和情操、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圆满结合。

本项目另一主体课程——《中华传统文学修养》,则同样是不以传授文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也不是单向度的文学作品分析和鉴赏课。它以中国传统文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大学生本人的精神、情感活动,以达到提高修养、增强人格素质的目的。整个课程按设计出的八大主题实施,它们是:恢宏的人文情怀、磊落的魏晋风度、豪迈的盛世气象、深婉的诗人情韵、沉郁的家国忧患、挚热的情爱理想、悲壮的英雄气概和率真的文人性灵。这八大主题是从中国文学史的流程当中概括出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是民族精神的璀璨结晶。

上述两门主体课程本身既具有学科属性上的内在关联(“文史不分家”),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授课角度、教学目的乃至教材的编写原则等等方面又高度一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地构成了山东大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宽广平台。两门主体课程共计90课时,按统一教学大纲,由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学院的教师集体接力讲授。每人讲23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不超过2课时。每一轮课程的任课教师在40人左右,其中博导约25人左右,正教授(博导除外)、副教授15人左右。

两门主体课程教材为《中华民族精读本》2004年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华传统文学精要》(2001年内部印行、2002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发行2万册)。教材的体例和内容上.多有创新。

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等等。

本项目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建构上有重大的创新。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传统文学修养》这两门文化素质类课程被规定为全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此举不但为全国首创,更重要的是为更合理地建构大学公共基础课体系开创了一条新路。这两门课程与《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互为补充,互相深化,建构了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生动、结构更为科学的新的课程体系。四门课程各有特色,良性互动,有机圆满地体现了“授业”与“传道”、“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与目前国外高校倡导的通识教育、通才教育也有相似和相同之处。

同时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扎实开展,探索了一条具有相当示范意义的新路径。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目前已受到国内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如何落到实处,虽不乏成功的经验,总体上却仍处在探索阶段。本项目对山东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扎实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

1、明确将文史类的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2、依托学校文史见长的学科、师资优势,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文科学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学科师资成为学校长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力量。3、文史类文化素质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之后,似乎其刚性制约的一面得以凸现。

本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评价。自2001年开始,山东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传统文学修养》课程,迄今已有近30个院系4万多人次的本科学生接受了该课程的教学。该课程已成为山东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必修课程。

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在分组会和总结会上两次肯定了山东大学的做法,认为这是多年来在讨论和解决这一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2002624,《光明日报》发文,对山东大学在全校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这门公共必修课予以重点报导。

20038月,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义遒教授接受《中国大学教育》记者访谈时,对山东大学实行“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的一体化教育予以极高评价。20047月,在教育部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召开的二次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山东大学均就“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的一体化教育的问题做过发言。

20049月,由山东大学牵头的《山东省大中小学生民族精神认知状况的调查与教育体系研究》开始启动,并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2005215(正月初七),中央电视台晚7点《新闻联播》中,对山东大学开设的“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相关课程予以报导。

20055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相关评论 (0) 评论
山东大学版权所有 | 本科生院 | 卓越QQ:1069908540 | 卓越电话:800-820-3579(固定电话) 400-820-3579(手机) | 投诉电话:18616028315 | 卓越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