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知跨文化下午茶/咖啡会第4期
经典研读系列
丧我、天倪、物化
——走进《齐物论》的梦幻世界
主讲人:田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
田超,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政治哲学与跨文化交流。参与翻译并发表多篇文稿。 主持人:陈雅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 其他与会者: 朱耀云(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 赵秀菊(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国际教育学院在读博士) 李敏(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崔琳琳(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读硕士) 时间:2013年6月22日(周六)下午2:30-6:30 地点:理综楼602 活动形式: (1)田超博士梳理齐物论 (2)大家共同开放式讨论
研究文本:《庄子》逍遥游英译研讨材料

活动报道:
在济南一雨成江南的时节,细雨涤去几多凡尘俗虑。庄子的精神千载之下,引领着几位后辈,从这座以泉水著称的城市的四面聚集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一间教室,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借着一缕茶香,走进《齐物论》的梦幻世界,品味”丧我、天倪和物化”。
田超博士继《逍遥游》之后,再次开讲,梳理了《齐物论》的内容,时译时议,以问题启发大家,和大家共同体味庄子抛洒在字里行间的寓意。田超博士的讲解间以崔琳琳同学的诵读,以及大家随时插入的提问和踊跃的分享,气氛热烈温馨。其讲解深入浅出,贴近生活,拉近了庄子与座间后辈的距离。大概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一.读《齐物论》——万物一体的博大心胸 田超博士引用冯友兰之语”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开篇,总领内容释义。接下来例数文中诸问:子綦答问、尧问舜、啮缺问王倪、长梧子答问、罔两问景,之后讲述了广传于世的寓言”庄周梦蝶”,最后以李白的《古风》作结: 古风 李白 庄周梦蝴蝶, 蝴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 万事良悠悠。
二.品哲学真谛
1.庄子哲学的精髓:道通为一
“道通为一”的涵义:“道”使万物相通而成为一个整体,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有的“道”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如文惠君所言:“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 “道通为一”的价值
① 开拓了人的视野和胸怀,看到了万物的价值;消解了“个人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提高了人的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
② 开发了人的智慧和人的追求:道进乎技;一经通,则一切经通。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3. “道通为一”的哲学启示
哲学应称为“道通之学”,即“求道求通之学”。哲学的目的就是“求道”:求天道,求地道,求人道,求万物之道;而且是求“万物相通之道”。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通”:通天人、通人人、通古今、通中西。“通”则“化”。
相同——相似——相通
“哲”的原意:哲,智也。(《尔雅》)哲,知也。(《说文》)“知人曰哲,能官人。”(《尚书·皋陶谟》)所以,哲学是知人的智慧之学,是提升人的境界之学,是达到“哲学人生”的智慧哲学。
三.品人生至境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化”。达到“化”的关键在“忘”— “无己”,如庖丁的解牛:从得心—应手—忘形—出神—入化;如“庄周梦蝶”的物我两忘而悟“物化”之道,即进入“至人无己”的化境。
但“无”不是简单的、绝对的“无”,而是将自己融入万物、融入自然,如程颢在《定性书》中所说:“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物而无情”;也如佛教所说的“破我”、 “破执”。
偶 成
宋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结语:让我们仔细体味庄子的《齐物论》,让我们在庄子《齐物论》的启迪下,在追求哲学真谛、人生最高境界的大道上不断超越、不断升华!
(雅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