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93023】

乐知跨文化下午茶/咖啡会 1

研究方法与实践研讨系列

 

 

 

以“荒原还是花园”一文为例谈论文写作的感受

 

主讲人:王鹏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副教授)

 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跨文化交流

 

评议人:皮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副教授、硕导)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在读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主持人:朱耀云 陈雅莉 (皆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副教授)

 

参加者:黄兰兰、王玲、张维娜(政管学院在读博士)、孙路平(管理学院在读博士)、 夏春红(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等大外部教师

 

时间:2013425(周四)下午2:30-4:30

地点:理综楼602

 

活动形式:

1.      主讲人讲话,评议人点评。

2.      问答:在场者都会被邀请提问题、谈感想。

3.      保留项目:每个人都要介绍、分享近期科研资源或信息。

 

主讲内容:王鹏

Ø  选题提升:乐知,乐之

²  由茶会/咖啡会的名字说起。受陈平原教授谈博士论文写作的启发,写论文一定要自己选题,不要让老师根据Ta的兴趣提供选题,不然往往会因为自己兴趣不够,越做越苦,或者自己的积淀不够而做不了。

²  自己的个人经历为例,在故纸堆中翻寻甚久,发掘出何芭特。

Ø  选题意义:

²  作家提示:

爱丽丝•提斯黛尔•何芭特( Alice Tisdale Hobart )是一位著作颇丰却尚未被中国知识界所认识的美国旅华作家。她出生于纽约州洛克波特,就读于西北大学及芝加哥大学。1908年以传教士教师的身份,到中国探望她的姐姐,在华与美孚石油公司职员厄尔·提斯代尔·霍巴特(Earl Hobart)成婚,在中国生活了15年之久。

她的作品为我们研究那一时期的中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素材。

²  何芭特的可写之处:时代特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地域特色(中国)、人物特色(赛珍珠、何芭特等)

²  研究视角:文化交流、西部研究、异国形象研究、性别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²  前期基础:前人研究的不多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

²  迫切性:目前形象学及相关理论的不完善还难以概括文学创作的丰富实践(巴柔、莫哈 、孟华 、周宁)

²  既创新、又有意义

Ø  本论文主题: 《荒原还是花园》试图通过解读她早期作品—《拓荒于古老的世界》和《长沙城边》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荒原和花园,来管窥美国西部对当时作家笔下异国形象塑造的影响。

²  研究文本:

Alice Tisdale Hobart, By the City of the Long Sand: A Tale of New China.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6.  《长沙城边》(电子版见共享)

Alice Tisdale Hobart, Pioneering Where the World Is Old.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17.《拓荒于古老的世界》

²  参考书目: 

Gerald D Nash, Creating the West: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1890-1990. N. P. :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91.

Harold P. Simonson, Beyond the Frontier: Writers, Western Regionalism and a Sense of Place.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 1989.

Harold R. Isaacs, Scratches on Our Minds: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and India.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58.

 Johathan Goldstein, Israel Jerry, and Hilary Conroy, eds. America Views China: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Then and Now.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Inc., 1991.

Meyda Yegenoglu, Colonial Fantasies: Towards a Feminist Reading of Orient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Roderick Nash, 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Revised edition, 1973.

Walter Lafeber, Richard Polenberg, and Nancy Woloch. The American Century: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890s—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2.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98年。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9月。

亨利·纳什·史密斯,《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薛蕃康、费翰章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利奥·马克斯,《花园里的机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孟华,《移花接木的奇效:从儒学在1718世纪欧洲的流传看误读的积极作用》,《独角兽与龙—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月。

 

²  涉及到“荒原还是花园”具体内容的部分,因目前版权原因,略去。

²  学术规范、学术修养、学术道德,谨防学术不端行为。

 

 

Ø  研究启示:

²  问题意识具有问题意识比理论框架更重要,不能只有范围没有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问题意识建立在在广泛阅读、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何芭特的每一部作品做了56万字的读书笔记)

²  小题大做:从小处着手,深度、厚度上下功夫。陈垣:“竭泽而渔。 上穷碧落下黄泉、上天入地求之遍”

²  怎么样利用你的积累,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长处;另外,论文做完后还可以继续伸展。如申老师所言,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²  好的选题:要有利于学术成长、个人成长。

Ø  致谢南京大学:学到了批判意识 / 山东大学:学到对作家有理解之同情

Ø  共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评议内容:皮野

 

启发很大,受益良多,感想如下:

Ø  学术积淀:

²  王鹏博士的一篇论文显示出深厚的个人积淀。

²  所谓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等,不是普适的,而是个体化的,无法模仿复制。

²  想法的深入很大程度是教不得的,很可能不是几年之功,而是得益于从小多年的阅读。

²  外语学习者在知识积淀方面比较薄弱,因为重视语言的习得,而忽视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多下功夫。例如,他读博时跨一级学科听课,有利于完善知识结构

Ø  科研敏感度:

²  处处用心/留心,就会时时刻刻有点子。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点滴,抓住线索,有可能就有科研想法

²  具有问题意识,切入问题

²  抓住想法搜集补充相关资料。资料丰富,用心整理

Ø  现在的科研流行主题词:跨文化/跨界、比较文学、身份等

Ø  关于项目标书写法的建议

Ø  关于科研投入精力的提醒

 

讨论内容:所有与会者

 

Ø  积淀:广泛涉猎,选题要根据研究趋势和自己的兴趣

Ø  践行:不只多看,还要动笔写,制定写作计划,每天坚持

Ø  交流: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思路在下午茶/咖啡会或类似的活动中分享,在叙 

说的过程中使之更加明确清晰,并得到反馈,以便进一步调整,督

促自己不断进步,也为别人的研究贡献不同的角度。互相督促,共

同进步。

 

小结:

 

咖啡香浓飘座间,

清茶浸润在乐知。

你讲我评无保留,

科研路上有知己。(陈雅莉 作)

 

 

 

  (记录编辑:陈雅莉 朱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