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料>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的思想】 

  根据医学伦理学要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提升学生的伦理意识等教学理念,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设计了四个教学实验。这些实验不是要验证理论,而是要通过创设特定情境的方法向学生提供特定案例,或者要求学生使用角色扮演的办法体验伦理境遇,以实现对学生的伦理熏陶和道德情操培养,提高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伦理意识及发现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课程效果】  

  实验课进一步从教学方法上把原来的单一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增加了学科的趣味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课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感性体验,达到了通过特定伦理情境和角色体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学生伦理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目的。

  【课程目标】

  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四个方面技能:

  (1)提高与病人交流不良信息的能力;

  (2)对手术病人履行知情同意程序的能力;

  (3)选择最佳诊疗方案的能力;

  (4)作为医学伦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伦理审议和伦理决策的能力。

  【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开课班级按小组依次进行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先讲解相关理论,并介绍实验目的、程序、注意事项等,并作示范性教学,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带实验的教师对案例的介绍尽可能简洁、清晰、全面,并尽力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带实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注意掌握实验的进度。
  实验完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感受,讨论实验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提出处理现实伦理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就实验本身提出建设性建议或改进意见。

  【考核内容】

  (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是否参与讨论、感性认识情况等);

  (2)学生对角色和情境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实验报告;

  (4)实验理论测验。

  【考核方法】

  (1)带实验教师现场量化评定(为每一位参加实验的同学赋分);

  (2)现场组成学生评定小组,现场赋分;

  (3)实验完毕上交实验报告;

  (4)实验理论测验;

  (5)根据上述考核办法,综合评估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

  【创新与特点】

  (1)医学伦理学教学首创学生技能培训模式

  医学伦理学教学不但要传授理论知识,也应当承担培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伦理审议能力等任务。只有通过现场模拟、情境熏陶、实践锻炼的方式才能使上述技能、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医学伦理学教学实验的开展首创了这种技能培训模式。


  (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伦理学教学从先前的单纯的思想教育到道德教化,再到伦理意识的培育,再到实用技能的培训,其每一个进步都使学科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使医学伦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医学生必备的学问。实验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3)提升了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意识和技能。规范的医学伦理学实验教学使医学生不仅具备了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而且提升了医学生把这种精神体现到对病人切实关怀的每一个临床操作细节中去,改变了过去医生临床操作中的随意、不拘小节等不规范的操作状况,有利于每个病人都能沐浴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