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流体力学【新】
适用课程: 流体力学Ⅰ(0182000110),流体力学Ⅱ(0182000210),流体力学Ⅲ(0182000310),流体力学Ⅳ(0182000410),工程流体力学(18009000),工程流体力学(18009001),流体力学(18027000),优秀课程(2012)【访问量:1761608】

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的教学使用教材一直选用由我校编写的、曾获得国家优秀教材奖的《工程流体力学》,该教材在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使用,已累计印刷十万余册。从 2004 年开始,热能动力类专业本科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已经换用由我校编写的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流体力学》。自制和购置了流体力学(上海交通大学 丁祖荣 教授编;河海大学 赵振兴 教授编)多媒体教学软件,用于流体力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配套的辅助教材使用由本课程组编写的《工程流体力学习题集》。
近期本课程组教师出版的教材:
 [1] 孔珑 工程流体力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2
 [2] 孔珑 赵兰水 杜广生《流体力学 ( Ⅰ ) 》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3] 孔珑 赵兰水 杜广生《流体力学 ( Ⅱ ) 》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4] 孔珑 赵兰水 杜广生《两相流体动力学》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5] 杜广生等 《工程流体力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1
 [6] 杜广生 《汽车空气动力学》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9
   教材建设是我校在国内同行中影响较大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由我校编写的流体力学方面的教材 9 部,其中由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流体力学》曾获得过高等学校水利电力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可压缩流体动力学》获得高等学校热能动力类专业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在九五期间,获得国家级重点教材立项的《流体力学》,在国家级重点教材中,是全国唯一的一本流体力学教材。
在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本课程组一直贯彻以下几点原则:
 (1) 取材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并从工科本科生学习课程的实际出发,“填平补齐”,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 适当加强理论基础。例如:用系统与控制体的输运公式导出流体力学积分形式的基本方程,进而导出其微分形式的基本方程;又如,对实验的理论基础—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也给予必要的重视等。这样,便适当提高了理论起点,加强了系统性,避免了重复,而且物理概念清楚,学生易于接受。
 (3) 重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不仅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取材上,同时体现在大量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上,即尽量选取与工程实际,特别是与专业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题目。
 (4) 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概念和理论的提出阐述、例题的提出、解析和讨论,以及实验课教学等方面。
 (5) 概念与理论的阐述应准确无误。文字应表述确切,简洁通顺;配图应立意明确,清晰美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课程组为学生指定了部分有参考价值的参考书,如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莫乃榕主编的《工程流体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流体力学》等;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部分专题,如气体动力学和边界层理论等内容,给出一些相关的专业性书籍,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引导学生注重使用流体中文网等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和兴趣。学校图书馆拥有非常丰富的纸本文献和电子数据库,课程组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使学生对流体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了解,而且对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也增加了认识。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根据购置的实验设备自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明确了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同时配合使用了购置设备附送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学效果良好。
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课程有较完备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硬件设施,拥有 500 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其中包括 1.2 米 低速单回流开口风洞一座,用于同时检测 98 个点压强的压力扫描阀系统,以及用于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学校投资 70 余万元更新、添置了 90 余台套流体力学实验教学设备,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大部分教学实验项目的设备配置都在 8 台套以上,开出的流体力学实验项目数超过教学基本要求的项目数,充分满足了流体力学本科层次和研究生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需要,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建设了流体力学教学网,该网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进度、基本教学内容、难点分析、电子教案、典型例题、实验教学、流体力学发展简史等。其中各部分内容分别结合动画、音频、视频文件加以讲解,内容涵盖了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部内容。该网络设有在线答疑功能,学生可通过网络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答疑,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该网络还设有科技应用栏目,教师和学生的科技作品可以在网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