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本课程组每年的授课学生 250 多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头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中注重更新教学观念、沿用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
在工程流体力学的课程教学中,注意与前期和后继课程的衔接,删除一些和热力学、传热学、普通物理学等课程简单重复的内容,引进一些反映当代最新研究水平的内容,如紊流理论、非定常理论和新的测量技术、计算流体力学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从一元、二元到三元的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
2. 采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与直接板书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因为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中有较多的方程和公式,其推导过程用板书的形式来讲授更加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习惯,易于被学生接受。而工程流体力学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又需要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来展现,所以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校内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加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电子教案不采用统一形式,而是由教师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自行制作各有特色的电子教案,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在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不同教师的个性,有利于大家互相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 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深化对实际流动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培养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兴趣,逐步建立起定量化的理论指标体系。针对教学基本要求中的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人数为 2-3 人,做到人人动手,保证了对每个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验报告制度的推行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共享,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很好地推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利用学校局域网充分利用图书馆购置的大量电子数据库资源,通过网上浏览和搜索寻找到大量可以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又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5. 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作业的布置因人而异,不断改进考试方法。
针对学生基础和个人能力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布置必做和选做两类习题,必做习题注重训练基本概念和理论,选做题目具有一定难度。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听取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并选出一些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教学相长,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考试使用试题库统一命题,实行教考分离,收到了较好效果。近年来,课程组不断尝试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为了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考察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 2003-2004 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 5 个教学班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考试,采用了 3 种不同的考试方式:一种是闭卷式的传统考试;一种是一张纸式考试,即让学生在一张 A4 的纸上写上他认为必要的有关内容带入考场;另一种是开卷考试。通过总结这三种考试形式的结果看出,学生通过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在广度、宽度上都明显高于往届学生,由此反映了近年来我校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