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学习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她在医学教育中属于医学基础课程,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是各专业各层次医学生的必修课。
    病理生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为基础。因此,病理生理学与多门基础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基础医学学科在理论和方法学上的每一重大的进步,都将促进病理生理学的发展。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为临床多学科大部分疾病存在的基本病理过程的原因和机制。因此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各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病理生理学对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1)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打下基础;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DIC等;
    (3)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论述人体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
   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理论讲授、典型病例临床见习、病例讨论和基本病理生理学实验、机能学综合实验及病理生理学创新实验等方法进行。总学时为72~78学时(五年制本科生72学时,六年制、七年制学生78学时),其中理论课五年制45学时,六年制、七年制51学时。临床见习3学时,基本病理生理学实验15学时,机能学综合实验6学时,病理生理学科研创新实验3学时。在多形式的理论课教学中,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概念、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功能代谢改变;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及科学成就。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改革,目前已基本将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师生互动和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引导、培养学生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五年制、六年制以金惠铭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为教材;七年制以陈主初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为教材;实验课以胡维诚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机能学实验》为指导。

    病理生理学教学以基本病理过程和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为主,将近年来在细胞与分子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融于上述教学内容之中。
    本教学大纲将理论学习内容的目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是指对教材内容要求深入理解和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基本理解,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了解”是指对教材内容能一般理解。
    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注意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新,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还包括实验课学习,现在病理生理学有关的实验教学内容已与其它机能学科融合成一门独立的机能学实验课程。

    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病理生理学课程对于激活学生以前学过的基础医学知识,并向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过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知识,来理解病理情况下机体功能代谢改变的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病人存在的病理过程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提出科学的处理原则。因此,采用PBL教学模式尤为适宜。
    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可能发生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即基本病理过程的研究。医学生该阶段的学习,涉及到疾病但尚未进行具体疾病的学习,尚不能对具体疾病进行探讨。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对该阶段学习的学生,选择主要涉及病理过程的病例,并纳入课堂教学,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学生感到对于激活学过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兴趣等都有一定的良好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加大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授课比重。
    当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在每章课程结束时,进行相关病例的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病例存在的病理过程诊断、诊断依据;讨论这些病理过程的形成机制并确定相应的处理原则。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虽然有着无可争辩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如缺乏知识系统性等不足。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加之特有的文化、教育背景等实际情况,如何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体会是,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加强病例讨论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更接近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或以最终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法,也可能是更符合我国国情的PBL教学法。
    我们拟在每章的教学开始就提出问题(提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病例);列出相关的参考书,供学生自学与学习交流;再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式授课,讲授重点、难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出汇报提纲;最后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主导进行总结)。

    1.变教授知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模式为提出问题-自学与教授知识-讨论问题模式
    在前期运用课堂病例讨论教学基础上,在课程开始即向学生介绍新的教学模式(PBL)。每章的学习开始,首先提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病例(提出问题),列出自学参考书,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自学,在针对性自学基础上再进行互动式授课,最后进行讨论总结。PBL模式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构成紧密衔接的统一整体,环环相扣,相互影响。首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明确地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高效率的自学。自学内容针对性强,则利于激活以前学过的知识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通过高效率自学的准备,才能形成真正的互动式教学气氛以及使最后的讨论达到深度。
    2.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为学生针对性自学和讨论为主
    尽管前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部分病例讨论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但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是教师讲授,学生针对病例提出独立见解的时间较少。本项改革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由于学生通过高效率自学的准备,一般性的问题会在授课过程中迎刃而解,甚至只需要讲授重点、难点问题,使授课学时显著缩短,可将约50%的学时用于课堂讨论。
    3.变被动式地听教师授课模式为师生互动式授课模式
    前期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缺少针对性自学过程的准备,授课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式教学。即是进行病例讨论时,学生的发言也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本改革提出问题和针对性自学的安排,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和以学生为主的病例讨论打下基础。
    4.变局限于教课书知识的学习为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
    病理生理学与多门基础医学课及临床各专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受教学学时的限制,教科书的内容有限。通过《提出问题-自学与教授知识-讨论问题》学习模式的确定,为学生打开获取知识的多扇大门,包括查阅多门基础医学教科书、翻阅临床书籍、其他病理生理学专著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等,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过程,打破学生学习受教师能力限制的局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开发。

    通过本教学改革拟解决:
    1.学生能力与学习成绩不完全一致和一定程度的高分低能现象
    医学专业的诸多课程普遍存在记忆容量较大的实际,较大比例的学生忙于消化各课程灌输的知识和应付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机械性学习方法。即是能考出好的成绩,也难以在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本改革变被动学习为针对问题的主动学习,既能扩大知识的积累量,又着重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记的被动、机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主导地位,常常忽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在针对问题自学的基础上,从师生互动授课开始,即以学生“唱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3.缺乏创新性思维,学生不能超越教师的不合理现象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常被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范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被束缚,学生难以超越教师。本改革开阔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主动参与意识,这种解放的思想为创新性思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