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级七年制病理生理学试卷(A)

一、A 型题(26分,26题,每题1)
1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出现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
毛细血管血管血压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D. 淋巴回流受阻
E.
以上都不对
2
、引起机体钠水潴留的主要机制是:
A.
肾小管重吸收增强 B. 钠水摄入过多

C.
利钠激素分泌增多 D. 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激活
E.
以上都不对
3
AB>SB可能有: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AG代谢性酸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4
、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 最重要的代偿方式是
A.
细胞外液缓冲 B. 细胞内液缓冲 C. 呼吸代偿
D.
肾脏代偿 E. 骨骼代偿
5
、某幽门梗阻患者, 反复呕吐, 血气分析结果为pH7.49,PaCO 48mmHg(6.4kPa),HCO 36mmol/L,酸碱平衡紊乱类型为: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型酸碱紊乱
6
、某溺水窒息患者, 经抢救其血气分析结果为: pH7.15, PaCO 80mmHg(10.7kPa),HCO 27mmol/L,应诊断为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E. 混合性酸中毒
7
、再灌注损伤是指:
A.
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
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C.
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D.
缺氧后再用富含氧溶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伤
E.
以上都不是
8
、钙反常发生的钙超载损伤与下列哪项有关:
A.
无钙期引起钙泵功能障碍

B.
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C.
复钙期钙浓度过高
D.
膜外被与糖被层表面分离

E.
缺氧后又给氧

9
、体内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A.
B. C.

D.
E.
10
、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最主要的机制是:
A.
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增加

B.
慢性缺氧血量增多
C.
血液粘滞性增高

D.
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E.
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11
、死腔样通气是指:
A.
肺泡通气分布严重不均

B.
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
各部分肺泡的V/Q比率自上而下递减
D.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低于0.8
E.
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12
、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
肺顺应性降低 B.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C.
非弹性阻力增加 D. 肺泡扩张受限 E. 肺循环短路增加
13
、对热限概念哪项正确:
A.
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
体温升高的高度受限制

C.
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
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14
、发热的共同信息物质很可能是:
A.
内生性致热原 B. 淋巴因子 C. 类固醇

D. cAMP E.
前列腺素
15
、下列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
外毒素

B.
内毒素

C.
抗原抗体复合物
D.
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
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16
、发生难治性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酸碱平衡紊乱 B. 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C. 心功能不全
D. DIC E.
肺水肿
17
、心力衰竭时失代偿的表现为
A.
心率加快〈160/ B. 心肌肥大
C.
正性肌力作用 D. 心脏肌源性扩张
E.
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18
、下列哪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后负荷加重
A.
甲状腺机能亢进 B. 高血压病
C.
肺动脉高压 D. 心室间隔缺损 E. 心肌炎
19
、心脏离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
心肌细胞增生 B. 心肌纤维变粗 C. 肌节串联性增生

D.
肌节并联性增生 E. 以上都不是
20
、动脉血氧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高低

B.
动脉血氧分压的高低及Hb的质和量
C.
动脉血的pH及动脉血氧分压
D. 2,3-DPG
的含量
E.
血氧容量
21
、下列关于低张性低氧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血氧容量可正常
B.
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降低
C.
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E.
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22
、某患者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氧分压 100mm (13.3kPa), 静脉氧含量差3.5ml%,最可能是:
A.
慢性支气管炎 B. 肺气肿

C.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D. 慢性贫血

E.
严重维生素B缺乏

23
、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
血氧容量降低 B.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 静脉血氧含量增加

E.
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加

24
、下列哪项关于DIC 的叙述是正确的:
A. DIC
是一种急性全身性的病理过程

B. DIC
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病理过程
C. DIC
是一种急性局部性的病理过程
D. DIC
是一种慢性局部性的病理过程
E.
以上都不是
25
、下列哪项是导致DIC 发病的共同关键环节:
A.
凝血因子的激活

B.
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C.
凝血酶生成增加
D.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
凝血因子的激活
26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 的直接原因:
A.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 组织因子入血 C. 血液高凝状态

D.
红细胞大量破坏 E. 异物颗粒入血

二、K 型题(26分,26题,每题1)
1
、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有
:
血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管紧张素II降低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2
PaCO2高于正常,可能是: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3
、BE负值增加见于: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4
、代谢性酸中毒常见的表现为:
呼吸深快碳酸氢根减少
尿液一般呈酸性腱反射减退
5
、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可以是: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休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量利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引起心脏病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量使用NaHCO3治疗
6
、严重呕吐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机理是:
丢失氢离子丢失氯离子
丢失钾离子丢失细胞外液,继发醛固酮增多
7
、肺水肿时发生呼吸困难一般是由于:
肺的顺应性降低肺血管感受器受刺激减弱

支气管粘膜肿胀 ④ PaCO2降低
8
CO2增高造成二氧化碳 麻醉的可能作用机制是:
脑血流量增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脑细胞内渗透压增高颅内压增高
9
、大汗后可能发生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有:
等渗性脱水低钾血症

高镁血症高渗性脱水
10
、氧反常损伤细胞的程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缺氧时间灌流液温度

灌流液pH灌流液氧分压
11
、再灌注损伤时钙超载的机制可能是:
细胞内钠负荷过度引起钙超载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线粒体受损细胞内钾负荷过度引起钙超载
12
、心肌缺血后腺苷酸代谢障碍表现为:
①ATP/ADP
降低总腺苷酸池不变
次黄嘌呤, 黄嘌呤增加次黄嘌呤, 黄嘌呤减少
13
、血液性缺氧时,血氧变 化的特点: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动脉血氧容量不变 -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14
、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的相同之处有:
典型紫绀氧合血红蛋白减少
呼吸兴奋剂疗效好氧离曲线左移
15
、严重贫血患者,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血氧指标的变化应为:
动脉血氧分压下降静脉血氧分压下降
血氧容量下降-静脉氧含量差减小
16
、左心衰竭伴咳泡沫样痰可能存在的缺氧类型有:
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
17
、发热时应及时解热的情况有
体温超过40℃ ② 心肌劳损
恶性肿瘤心肌梗塞
18
、体温上升期的临床特点是:
竖毛肌收缩皮肤苍白
寒战畏寒
19
、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促使DIC发生使血钾升高
降低心肌收缩性使氧离曲线左移
20
、酸中毒影响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机制是:
① H
Ca竞争结合肌钙蛋白肌质网释放Ca 减少

细胞外液Ca内流减慢 ④ HK互相竞争
21
、心脏肌源性扩张的特点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输出量增加
心肌收缩力降低肌节长度未超过2.2um
22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

血流速度加快回心血量增多
心输出量靠可高于正常水平组织供氧比较充足
23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理是
熟睡时呼吸中枢的敏感性降低
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
熟睡时滑向平卧位
呼吸肌无力
24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容易发生DIC的原因是:
肝脏合成凝血物质减少

损伤肝功能的某些病因激活凝血因子
肝细胞大量坏死释出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
肝脏处理乳酸能力降低
25
DIC的病因包括: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血管内皮受损
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26
、在 DIC 病理过程中:
有广泛微血栓形成有纤溶活性增高
有红细胞的破坏可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问答题(20分,2题,每题10)
1
、比较三种类型脱水出现血压下降的严重性, 并阐明其发生机理
.
2
、休克细胞的概念。

 

【参考答案】
一、A 型题(26分,26题,每题1)
1
B 2A 3B 4C 5B 6C 7B 8D 9B 10D 11B 12C 13B 14A 15E 16D 7D 18B 19C 20B 21C 22D 23D 24E 25C 26
C

二、K 型题(26分,26题,每题1
)
1
C 2C 3B 4E 5B 6E 7B 8E 9C 10E 11A 12B 13C 14C 15E 16B 17E 18E 19A 20A 21B 22A 23A 24E 25C 2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