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拓展>名医名家

悠然见“南山”

央视国际 (2005年09月13日 14:36)  


   开场白:很多人都认为是非典成就了钟南山,但我们今天要给您讲述的却是与非典无关的钟南山。他能歌善舞,还是一位运动健将,曾经打破过四百米栏的全国记录;他在35岁才开始自己真正的事业,他也曾经发生过比较严重的误诊,但是在他身上却始终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正是这样一种力量才成就了今天的钟南山。

  解说:这是你很难见到的载歌载舞的钟南山。2001年他还在担任广州医学院的院长,在医学院的校庆晚会上,65岁的钟南山头戴小方帽身穿维吾尔族盛装踢踏起舞,成为整场演出的重头戏。以钟南山为首西班牙热舞,更是得到全场喝彩。

  解说:钟南山还是一位运动健将,业余时间经常和同事打羽毛球。钟南山从小就喜欢体育,田径、游泳样样精通。上中学时,就在广州市运动会获得过名次,1958年在北医读大学三年级时,又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第一届全运会四百米栏的全国记录,并一举夺得了男子十项全能亚军。时至今日,北医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记录无人能破。

  钟南山:我对体育的看法是:我不认为它只是锻炼身体,而且它能够在这里头培养出一些很好的素质。既然你在四百米为了一秒半秒可以训练一年,所以你为什么不能够在工作、 在学习、在各方面也能够为了一分钟一个小时更提高它的效率,节约它的时间呢?所以争取高效率!特别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又要训练比赛,又要读书,所以这个时候,逐渐就形成了高效率的习惯。我很高兴1956年大学一年级那个时候还当了北京市的三好学生,被周总理接见过

  解说:这是抗击非典之后篮球赛场上的钟南山,他篮球也打得也不错,这是因为家有爱妻指导。他的妻子李少芬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女子篮球队的副队长,曾代表国家队参赛13年。电影《女篮五号》的原型就是取材于她和队友们的故事。

  主持人:所以那个时候她也是一个名人。

  钟南山:她比我出名,那个时候比我出名多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已经选择自己不去做体育,但是您又选择体育名人做自己的夫人,自己会不会有压力?

  钟南山:也不能说选上,是碰上。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所以这样的话比较容易谈到一块。我曾经想过:假如说我从事体育的话,当我不能够跑的时候,我估计我会搞运动医学。

  解说:钟南山的一对子女也都有不俗的体育成绩,女儿钟帷月1994年打破过短池游泳的世界记录。儿子钟帷德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的医生,也是医院篮球队的绝对主力。有时间时,妈妈当裁判,父子打配合,他们一家人享受“聚会”的时间更多是在体育场上。

  主持人:您的孩子身上的体育天赋或者爱好,是您刻意培养的吗?

  钟南山:也不是刻意培养,反正他们经常跟我们一块儿。体育有一个好处就是力争上游,在任何时候都要比别人更好!就是说在竞赛里头或者在友好的竞争里,我不是把别人压下去而是我要比他更好,我觉得这个世界才能够进步。

  主持人:实际上是对意志的锻炼,也是对素质的提升。比如说我发现在大学里头、中学里头很多很优秀的运动员,他后来的工作做的都相当好,

  钟南山:包括美国总统这些,很多都是体育爱好者。

  解说:钟南山学医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他从小是个孤儿,也曾经做过仆人,这种特殊的身世使钟世藩学习非常刻苦。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又留学美国。在钟南山年幼的时候,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父亲买来小白鼠在家里的书房做起了实验,钟南山的医学启蒙也由此开始了。

  钟南山:三楼全部都是老鼠,所以每天后来都是自己去喂,去观察老鼠,由于养老鼠味很大,所以我们全家都是老鼠味。

  主持人:你们反对吗?

  钟南山:我们没反对!我就是觉得老鼠很好玩。我父亲叫钟世藩,所以有的人问:“找钟世藩,钟世藩的家在什么地方?”有的人就说,你闻到什么地方老鼠味大就是他们家。我从小经常都是在医院里头耳闻目睹他们对病人的态度以及做法。有时候晚上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到我们家看病,当孩子经过治疗恢复了以后,家长非常高兴,我父亲感觉到也很开心。那个时候给我一个感受就觉得:当医生能够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也有很强的满足感。这个是当时的一个热爱的原因.

  解说:父亲的正直给钟南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解放前夕,钟世蕃时任广州中央医院的院长,当时是广东最大的医院。1948年,在广州解放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有两个不速之客常常光临钟家小楼。这两个人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卫生署的专员,他们是来劝钟世藩携带医院的钱款离开祖国大陆去台湾。

  钟南山:一个原因是我父亲是一个专家,第二个原因是我父亲手里头还掌握着广州中央医院的钱,希望把钱也带走,那是1948年。我父亲他特别痛恨当时的腐败,说实在的,当时对共产党也不大了解,但是总觉得这些钱应该留在中国,他应该在中国工作,因为这是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后来还是拒绝了,如果那个时候他决定去台湾的话,我们全家也就在台湾了。

  主持人:可能生活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活。在解放以后,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了?

  钟南山:对,他后来就全部上交,有13万美元。

  主持人: 13万美元。那个时候是非常大的数目。

  钟南山:非常大的一笔钱。但是后来我从来没有听过他讲过。经过30年,后来我母亲有一次无意中提起来。

  解说:钟南山一家最终选择留在了广州,但是在文革期间,他的家遭受了巨大的变故。由于父亲留学经历,文革期间他被勒令退休在家。母亲廖月琴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那时母亲不堪红卫兵和大字报的羞辱而自杀了。

  主持人:说到您母亲文革期间自杀这件事,我想对您的家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钟南山:这个打击很大!一方面我们是加上所谓“背叛革命”的一个包袱。但是我想打击最大的还是我父亲。那个时候完全是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对知识分有歧视。把知识分子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特别是出过国的。我父亲他原来是党员,因为那个时候被开除出党。后来就拨乱反正,就是要恢复党籍,他当时是坚决不同意的。因为当时他没有看得那么远,他只是看到当时共产党内的这种极左思潮,所以他坚决不恢复。

  主持人:实际上那个时候他还是非常耿直的,他不会随波逐流的做些判断,当时那个情况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钟南山:对,完全可以理解,那个环境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有现在的路线。

  解说:钟南山的父亲被停职在家,但是当他的父亲看到在很多基层医院很难用上先进的仪器,只能靠简单的症状体征来进行诊断时,他硬是依靠几近失明的眼睛,趴在桌子上写下了50多万字的《儿科诊断鉴别》,这本书凝聚了他四十多年的从医经验。

  钟南山:这本书我记得他写的时候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他眼睛已经不太好了。他看书的时候需要闭着一只眼睛来看。那个时候,我记得图书馆的那位管理员曾经跟我说过:每天一早第一个到的就是他,一直坐到晚上。所以他将近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这本书写出来了。

  主持人:实际上他是非常热爱他所干的这行。

  钟南山:后来这本书据我所知道,1979年出的第一版,1993年已经出了第六次印刷了,所以在全国是非常受欢迎的,销售非常好。他当时并没有想到写本书能有多少稿费,能有多少报酬,因为这个稿费和报酬是非常可怜的,而且最后他也一点都没要。所以我觉得他这种对科学献身的精神,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

  主持人:您这一家子,您的父母包括您,实际上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知识分子——甚至是有点过去我们讲士大夫这种家族的一些性格。

  钟南山:我想有一条非常重要,有时候哪怕你说清高或者什么,但是有一条底线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教育我们是怎么样,那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应该是怎么样的。

  解说: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造就了钟南山正直敢言的个性。在2003年3月非典最为严重的时候,当有关部门发布非典已经被控制时,钟南山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否定了这个说法。

  主持人:实际上在非典期间大家对您的评价、把您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中的一个理由之一也是因为您能够按照事实真相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点也是您父亲带给您的吗?

  钟南山:对,是的。我觉得作为一个搞学术的,或者像我们这样搞专业的人最重要的是讲事实。

  主持人:在您刚说我们对非典还没有完全控制住,在您的意见跟上层领导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您有没有受到一些压力?

  钟南山:有受到一些压力,因为我很长时间没有露面,曾经也病过,所以当时曾经要组织一些记者通报一下非典的一些情况。我通报了以后,报纸上都没有发表,我就感受到我的想法和讲法不一定适合某些人的愿望。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心里头对这样的情况,您自己怎么想?

  钟南山:我没怎么想。我觉得该怎么讲就怎么讲,从来没有想过要调整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我想这个时候,可能在您身上一些综合性的因素开始发生作用。比如说您的父母,您的家庭。这种学术家庭对您的影响,尊重事实的学术态度对您的影响,还有比如您作为运动员的坚持,这样的精神和心态对您的影响,可能在这个时候都会发生一些作用。

  钟南山:说得对,我想是像我父亲讲的:做人要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