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体温调节中枢定位问题的早期研究,认为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最近一些实验证明,上述各神经结构的活动都受视前区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一些细胞群的控制。POAH构成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起整合作用的部分。这里的神经元一方面接受来自外周的传送感温信息的传入神经冲动,一方面也可直接感受流经脑部血液温度的变动,从而改变其活动水平,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下丘脑其他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结构的活动也相应地增强或减弱,再通过有关效应器官改变产热和散热水平,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实验证明,热敏单位在丘脑、脑桥、延髓和许多皮层区域普遍存在,但对局部温度变化起热调节反应的主要区域是在POAH
关于体温调节中枢,一些资料还指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起着调定点(set point)的作用。即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它的调定点乃预先定在某一数值(37.5)。如果体温偏离此调定数值,则由反馈系统的调整使体温维持恒定。
这个学说认为,调定点的水平是可变的。由细菌所致的发热是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因受致热原(pyrogen)的作用而升高,调定点上移(38)的结果。
此外,哺乳动物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末梢中,发现含有丰富的单胺类物质。狗、猫、猴等动物实验证明,用5—羟色胺(5—HT)作脑室灌流或向下丘脑前部作微量注入,可见体温上升,同时出现外周血管的收缩和寒颤。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使动物体温降低0.5—2.0,并伴有外周血管舒张。此等单胺物质如注入下丘脑其他区域,则并不引起体温变化。
在下丘脑神经元胞体中并未发现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单胺,而只是在某些神经纤维末梢中能找到。所以认为此类单胺能纤维的胞体可能是在中脑网状结构中。动物种属不同,对单胺递质的反应也不相同,如兔、羊对5—HT的反应与在猫、狗、猴所见的恰相反。因此,单胺物质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